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上两周回了趟北京,主要是帮忙 Airbnb 北京 Office 的面试。
 
一共五天,每天都要面六到八个人。三天是校招,主要是写代码。两天是社招,我负责面系统设计。
 
很惊喜的,面试过程中遇到一些「嘀嗒嘀嗒」的读者和朋友,于是有了一些类似下面的对话:
 
“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,我叫朱赟,现在 Airbnb 做支付。”
 
“我知道一个 Airbnb 写公众号的,叫嘀嗒嘀嗒,不知道你认不认识?”
 
“%$#*&@(脸红)”
 
面试的细节就不多说了。有一些答题比较快,剩的时间就简单聊聊天,回答一些他们的问题。问得比较多的大概有三个。一是 Airbnb 国内技术团队主要做什么,和总部有什么关系和区别;二是问录取情况和录取率;三是问以后有没有机会去美国工作。
 
我在 Airbnb 硅谷做过的面试也很多,相比较北京面试,确实感觉很不同。大概有这样一些体会。
 
这次面试很多人似乎都不是特别喜欢说话,尤其是做题的时候。在总部的时候,面试者写代码都是写几行就跟你说他/她在做什么,下一步要做什么。这样面试官更容易帮助验证思路是不是正确,也可以尽早帮忙指出错误或者给出提示。但是如果面试者只是默默地写,这样的交流就会少很多。还有一位直接跟我说:“你看着我我写不出来。” 于是我只好假装看手机,让他能自在一点,其实也并没有真的在看什么。
 
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这个题比较熟悉,会做的很快。如果题目是很少见的,哪怕代码很简单,也会很卡。遇到有一道题,应该平时不大会碰到,但是难度其实不高,结果面试的人没有一个做得出来,只好中途换题。
 
而对于系统设计题,整体的感觉就是需要给的提示比较多。如果我一言不发,那么设计出来的系统就会有很多地方欠考虑。但是只要指出或者点到,又能很快转过弯来,给出更严密的设计。所以应该是基本的知识点和概念都有,但是应用到设计一个系统中,还是不够熟练。
 
当然,也不乏一些极其优秀的,估计应该都能拿到 Offer。
 
分割线,切入正题。
 
出国后,和大学同学的联系就越来越少了。回国几次,很多时候因为时间紧,安排不过来,也很少相聚。这次因为在北京时间比较长,就有一天约了大学时候的老同学见面吃饭叙旧。也就因此知道更多当年同学的现况。
 
因为少年班是大二后面才分专业,所以一个班里学数理的也有,学计算机、电子工程的也有。后二者多少都接触或者致力于学习编程以及计算机的理论知识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同学里学编程又出国的,在编程第一线的似乎还是占了大多数。不知道是不是所谓的国外发展的 “天花板”,所以大家更容易在技术路线上一条路走到黑。而当年学了编程留在国内的,几乎很少有再做编程相关的工作了。大致有这样一些去处。
 
转产品的有一拨儿。而且都成为很成功的产品经理或者产品总监等等。其中还包括一位阿里云的第一位产品经理。
 
做科研混学术界的有几个。也是做的有声有色,拿到很多国家级的基金,带着研究生们,攻克前沿的科学和技术。
 
创业的有一拨儿。让人开心的是很多都是几个同学一起创业,当年的同学,如今一起创业,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。
 
做管理的也不少。有技术领域的,也有做市场的,或是做运营的。
 
总之一句话,聚会的时候,不是“总”,就是“董”,要不就是什么“教授”,什么“杰青”,什么“政委”。
 
现在的我还在开发第一线,不过主要精力还是带项目带团队,自己动手写代码逐渐变少了。不知道三五年后,自己还会不会坚守在这个阵地。
 
朋友圈感慨了一下,很多朋友说:身边的当年很多一起学编程的,也是都转行了。这是为什么呢?那回到当初,或者是现在还在学校的你,我们还要不要学编程呢?
 
我觉得,不论后来如何发展,编程作为一门兴趣,或者说一技之长,都是一件值得学习的事情。更何况,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,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软件开发也是当今互联网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,掌握编程这项技术,也有利于提升职场初期的优势和竞争力。至于后事如何,却要看个人际遇了。
话题:



0

推荐

朱赟

朱赟

35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Angela Zhu,科大少年班,Rice计算机博士,Square早期员工,曾职于Airbnb,现为Coinbase Engineering Manager。爱笑爱闹爱喝咖啡爱写代码,对技术宅的喜爱远胜过帅哥。一个硅谷程序媛眼中的技术与成长,以最真诚的态度、最朴实的文字讲述硅谷程序员的技术和故事。个人微信公众号“嘀嗒嘀嗒”(AngelaTalk)。

文章